辦理學校及申請計畫階等查詢
1.設置英語圖書館與AR英語情境教室,硬體設備充足
2.成立國際交流相關的多元社團,提升學生接觸及參與國際交流機會
3.112學年度聘請外師1位、ELTA教師3位,師資充裕
跨域合作課程的雙語活化:透過多門課程教師共備,加速教學活化及生活化,營造沉浸式使用雙語環境。
雙語創芯課程:彈性課程採實作與雙語融入。圖像化與實作同行,在輕鬆實作環境中降低使用英語的焦慮。
本校雖屬偏鄉小校,但在陳校長盈達的帶領下,全校生氣蓬勃,致力與國際接軌。104學年度起,聘請外籍教師Micha (米夏)到校協同教學, 一至六年級每班每週有一節外師英語課;112學年度教育局配發一位外籍英語教師(共聘)進校實施協同教學,一至六年級每班1-2節不等共8節課,提供學習英語的環境與機會 發展學生英語聽、說、讀、寫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之興趣,建立學習信心與有效學習方法。
本校秉持用心帶好每個孩子的理念下,鹿峰全體老師規劃相當豐富、多元的校本課程,讓學生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陶冶好品格。本校自107學年度以來,連續5年擔任12年課綱前導核心學校,因此在創新課程與教學上,一直走在課程改革的最前端,教師均具備完整的12年國教課綱專業養成培訓,在課程共備設計、教材研發、多元評量及社群經營上已發展出很好的基礎。109及110學年度申請雙語教學計畫初階課程,對於學校資源的整合及雙語課程設計教學,已建立良好的基礎。而且在初階學校兩年當中,本校積極強化雙語教師的培訓,鼓勵其他領域教師及英語教師一起觀摩參與,111學年度進階為雙語中階學校。
在硬體設施上,本校班級教室及專科教室均已完成智慧教室建置且透過教育局補助及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捐助,本校共配置有180部平板電腦,提供師生進行學習。另外本校目前有4位英語巡迴教師及3位符合英語教學資格教師,在實施雙語教學上,不管硬體設施或師資,都已完成充分的準備。
本校自110年度開始申請本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聘僱外籍英語教師計畫,111學年度申請教育部協助公立國民中小學引進部分工時外籍英語教學助理(ELTA)計畫,課程規畫不強調單字的背誦與文法,主要目的在提升學生開口說與使用英語溝通的能力,透過生活情境的學習,讓孩子減低語言學習的壓力。
雙語教學可以提昇孩子國際競爭力,面對未來的挑戰,鹿峰國小一直帶著創新積極的態度帶領孩子一起前進,唯有改變才會有新的動能、新的契機。
113學年度計畫由健康學科教師(一年級)、導師(五六年級)及外師執行教學,並由英語教師、教務處同仁協同共備,在備課時會明確討論出課室英語與學科英語範圍,並確認授課教師都能正確唸出及運用在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在課程中自然地學英語。
雙語計畫從112學年度起嘗試做跨校視訊課程,跟其他學校分享學到的貓頭鷹知識(112學年度五年級的主題課程)。113學年度將修改並精進112的經驗與更多學校視訊分享交流,讓孩子學習更有目標。
(一)課程設計
1.建立教師雙語教學共備社群,發展跨領域社群合作模式,規劃每周進
行課程共備,研發適合本校學生之雙語體育教學模組。
2.選定一至二年級部份班級實施,將英語透過繪本融入彈性閱讀課程。
3.選定四年級部份班級實施,將英語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讓學生熟悉
英語指令用語。
(二)教學執行
1.教學推動方式以現今CLIL模式為主軸,領域課程為主,英語為輔助工
具,不以英語表現作為該課程評比標準。
2.辦理教師雙語增能研習,提升全校教師對雙語教學專業知能。
(三)學習成效評量
1.透過共備教師觀課紀錄,實地記錄主教教師課程展現以及學生學習情
形,再藉由議課進行滾動式修正,並儲備下一次共備會議的能量及議
題。
2.課程設計相關學習單,進行學生多元化評量方式,亦可請學生口頭報
告、個人作品等不同面向作為學生學習成效的評估。
本校課程發展理念如下:
1.Being student-centered (以學生為中心):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引導學生從遊戲中體驗課室英語,與從做中學習英語字母。
2.Maximizing bilingual contexts (雙語學習情境最大化):
建立輕鬆活潑的學習情境,大量使用課室英語,增加學生的語感與專注力。此外,透過英語教師與各領域教師協同備課,提升課室互動語言的比例。
3.Engaging every student learning (使每位學生投入學習):
透過互動式教學活動與遊戲,不僅能提高小朋友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更能讓他們在課堂情境中實際運用所學,並且在小組活動中學習與他人合作。
4.Using English for real learning (使用英語於真實情境):
運用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肢體反應等教學法,課程設計以孩子的生活情境為本。
5.Promoting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促進概念為本的課程):
英語教師與其他領域教師進行共備,透過說觀議課相互成長,透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轉化與實踐相關「核心素養」的目標,發展素養導向之課程設計。此外,以主題式英語教材與課室英語為主要學習內容,並且以聽說方式加以內化。
本校訂定英語文(含國際教育)、閱讀教育,作為學校本位課程兩大主軸,且積極辦理各項英語教學活動與課程發展,透過活潑、生活及動態性課程內涵,引發學生、教師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期望在體育、藝文及資訊科技領域雙語教學氣氛下,學生自然而然學習英語,於是近幾年英語文競賽成績斐然。
1.本校迄今已邁入第四年雙語教學推動,參與學生擴及一~四年級,授課領域從生活、音樂,延展至校訂之彈性學習課程,增加學習雙語學習機會。
2.雙語推動除了與課程結合外,也加入議題討論,如國際教育,讓學生應用所學,體驗國際化視野與觀點。
3.雙語教學團隊定期聚會共備課程,分享教學經驗,建構彼此的信任與共識,團隊成員也逐步增加中。
本校110學年度於七年級開始實施英語融入鄉土課程與科技領域,經過一學年的課程教學,學生能夠以英語為溝通媒介,並且習得鄉土課程與科技課程的重要知能。111年將擴大範圍實施七和八年級英語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讓學生能在課程中自然而然以英語學習學科知識的比例逐年增加。學校也積極爭取110年國際教育課程,和日本、韓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交流時,以英語作為交流語言,確立雙語課程實施模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預計本校在112學年度申請雙語教學計畫,期盼讓學生可以透過英語與彈性課程、童軍的結合,理解在地的民俗風情、節慶習俗及童軍活動,並加以比較、尊重與接納國內外不同節慶習俗、風俗民情與相關活動。
1.營造雙語學習環境中,逐步引導學生使用雙語對話,讓雙語的使用,成為學習知識的工具。
2.在能達成領域科目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提供更多學生使用雙語對話的機會,讓雙語的使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3.初次擔任教學的老師如有需求,可以依課程內容適時安排英語老師協同教學,適時給予雙語教學模式的引導。
4.本次計畫均同步規畫校訂課程—國際教育內容,由課程引導同學探索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培養學生認識、接納、尊重及包容不同的文化。
一群充滿熱忱的老師,勇於教學嘗試,熱心服務,為了孩子,開闢英語學習天地,增加孩子英語學習環境,促進孩子英語能力。四個年級參加,四位教師參與,三個教學領域融入。
(1)透過雙語社群設計符合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素養導向教學之課程設計。
(2)結合校訂課程「國際視野」發展學校校本課程。
(3)雙語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評鑑,確保及持續改進學校課程發展、教學創新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4)規劃多元評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並據以改進教學。
(5)提供英語學習友善環境,提升英語學習興趣。
(6)透過公開觀議課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及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
(7)提供校內教師經驗分享,提高教師未來參與雙語教學意願。
(8)鼓勵教師參與雙語教師進修培訓,進而取得雙語教師專長註記。
於112學年度開始前,完成整體課程計畫。藝術領域、彈性-信義科技人及健康與體育老師透過學生先備知識、預期學習需求,並參考新課綱後訂定課程學習目標。透過雙語課程教師社群定期的共備討論,設定單字、句型及學科學習重點等教學目標。期望透過跨領域雙語課程,能兼顧學生生活領域知識之習得及英語能力之提升。
1.課程教學:自110學年度開始進行雙語教學計畫,從三年級的藝術課程出發,以課室英語為基礎,再加入學科專業之英語,擴充學生英語學習面向。111學年度則將音樂雙語課增加四年級之規劃,延伸雙語音樂學習。
2.環境營造:校園情境雙語化,如班級課表、辦公室名稱、教職員名牌、校內提醒標誌以雙語化呈現,校園角落及走廊進行英語情境佈置,建置優質英語生活學習環境。
3.雙語活動
(1)Morning talk:每週一升旗以ICRT為文本,由五、六年級學生於晨會時進行每週一字、一句教學,增進學生英語聽力,達到英語生活化目標。
(2)DADUN TV SHOWS:四年級各班級學生錄製英語電視臺,以自製的對話文本、歌舞表演、讀者劇場等方式,展現多元的英語表演。
(3)國際教育:與美國矽谷國際學校(Silicon Valley International School)簽訂姐妹校,從105學年度開始進行交流互動,透過寄宿家庭接待、實地入校共學、國際參訪、線上筆友等交流活動,增進學生外語能力,培養宏觀的國際素養及視野。
4.教師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校內外研習及培訓,目前已有4名教師取得雙語教育高階認證。雙語教育成員與各領域教師共同組成雙語國際社群,進行跨域之雙語課程共備與討論,彈性修正與省思。
大楊國小成立於民國九年,迄今已逾100年,位處於清水區較偏遠之鄉村,是一所小型學校。全校一至六年級共有6班,學生人數共125人,教職員工21人。環境優美,可遠眺台中港、高速公路清水休息站等處。
本校雖屬偏鄉小校,但在陳校長盈達的帶領下,全校生氣蓬勃,致力與國際接軌。104學年度起,聘請外籍教師Micha(米夏)到校協同教學,一至六年級每班每週有一節外師英語課,提供學習英語的環境與機會,發展學生英語聽、說、讀、寫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之興趣,建立學習信心與有效學習方法。
(一)課程設計方面:
(1)建立雙語教學共備社群,凝聚領域教師對英語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之共識。
(2)透過學校情境分析,建立校本課程「圖像」,研訂校本課程「目標」,建立學校課程架構,發展「雙語教學」課程,最後建立雙語課程「模組」。
(3)針對教師社群需求邀請專家學者到校輔導。
(二)教學執行方面:
(1)由領域教師與英語教師共備,再由具專長教師獨立授課方式進行教學。
(2)採全年級教學,每週2節雙語教學。一、二年級一節為彈性學習課程,進行校訂課程「國際視野」實施,另外一節規劃於生活課程中實施。六年級規劃於藝術與人文領域實施。
(3)透過公開觀議課並邀請專家入班協作輔導,藉以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並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
(三)學習成效評量方面
(1)採質化量化並行之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2)設計符合12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脈絡化及通用性素養)的多元評量。
(3)除總結性評量外,重視形成性評量;除量化的分數外,重視質性的描述與回饋。
(4)依課程情境需要,設計多元的評量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