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學校及申請計畫階等查詢
結合本校研發的國一彈性課程-「龍是為著你」,以環境教育為主軸,結合戶外教育與雙語教育,不僅讓學生認識龍井在地文化,親自走訪竹坑-南寮步道,並且製作再生紙、環保提袋等,並從中學習生活化的英文,激發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將雙語融入活潑有趣的課程中。
本校前兩年申請雙語融入體育課程--高年段,因此,在113學年度欲向下延伸,嘗試在中年段的自然科學領域及健康課程實施雙語教學融入,一方面肯定有不同領域教師願意嘗試雙語教學,另一方面,也期待藉由此計畫,縮短城鄉雙語差距,落實語言在生活情境中。
進行教師共備,讓校內教師了解雙語教學為現在的教育趨勢,利用學科圖片及範例為導向,小班精緻化教學並將雙語自然融入課程中。
1.培訓雙語師資:本校成立雙語/英語教師專業社群,其中包含英語教師1人、雙語專長教師1人及領域教師4人。
2.建置國際教室:111-112學年度執行教育部「公立國民中小學校與國外姐妹校互惠機制」,建置網路視訊連線設備完善的國際教室,以利於與國外友校進行同步視訊交流活動。
3.善用學習載具:已建置無線校園環境,網路覆蓋率達100%,並搭配80台平板及4台充電車,提供師生運用科技載具,生生用平板,實現行動教學及自主學習。
4.國際交流活動:自110學年度申請「公立國民中小學校與國外姐妹校互惠機制」,透過與姐妹校線上同步視訊,非同步的課程交流,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全球化意識,同時提高學生英語溝通和交際能力。111學年度與印度Vidya小學締結姐妹校,112學年度廣增與日本、韓國小學進行線上國際交流。
5.雙語課程推動:112學年度申請臺中市推動雙語計畫-「初階雙語課程」,實施於五年級健體領域-健康、彈性學習-數位學習二個領域。113學年度擬申請四年級健體領域-健康、彈性學習-數位學習二個領域。
1.發展兼顧校訂彈性學習課程之英語溝通學習模式。
2.與英語教師跨領域共同備課模式,有效提升校訂彈性學習課程-數位資訊家教師英語教學能力,促進教學效能,提升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簡單英語溝通的能力。
搭配本校「光復新村」與「陶笛樂園」校訂課程,結合藝術與人文領域內具有文化傳承、藝術涵養及多元展能等,課程內容由領域教師及英語教師進行共同備課,以音樂課程及校訂課程為學習主軸,搭配課室常用英語,進行教學單元設計,符應以學生為中心的雙語教學課程。
課程執行為跨領域統整性主題課程,由領域與彈性教師及英語教師進行共同備課後,領域教師將課堂常用英語融入原本課程之中,而英語教師擔任課程的協同教師,彌補領域教師在雙語教學上的不足,讓雙語教學更完整也更具成效。為增進本校教師雙語教學專業成長,將結合附近大學英語系師資、本校外籍家長及其他相關社團資源,規劃辦理各項進修研習,以提升教師融入雙語教學的能力。
授課教師每學期需進行多元評量,理解不同學生學習之狀況,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進度,包含日常對話練習、學習單、分組活動等,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展情形及學習成果,並作為教師未來課程設計之參考依據。
1.三四年級全體學生參與,教材循序漸進,讓學生擁有安全感。
2.領域教師與英語教師一同共備,專業精進。
3.逐步完成三年級數學、四年級自然科學、四年級電腦雙語教材。
學校進行健康與體育領域及彈性學習課程融入雙語教學的課程已經三年,課程從二年級發展到四年級,之後會以穩定在中年級實施為主。選擇中年級的原因,在於該領域課程較為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且低年級有配合外師進行英語彈性課程,對於英語的使用已非陌生,期許讓學生可以自然而然習慣將英語融入生活,使英語做為學習的工具,而非學習的科目,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熱情與成效。
本校三年級自然雙語教學已發展穩定,逐年針對每個主題單元規劃主要句型和字彙,並設計活動並提供相關的活動練習,讓學習者依該單元中的學習主題來實作、 觀察或發表等。而113學年度本校推動的重點將轉為【藝術領域/音樂】,期待透過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團隊組成及114學年度雙語音樂專長公費生加入等,開創符合本校的雙語課程。
本校校訂課程之一~美藝文心,系結合生活領域的音樂部分與本校長期深耕的直笛教學與教材,自學生的生活經驗發展跨領域課程。整體課程設計以孩子的生活情境為主軸,教學活動以實踐核心素養為目標,雙語教學也將在現行課程架構與師資下,在課堂上逐漸增加常用的英語課室用語,再循序加入課程專用英語,從教學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專注力,運用所學與他人合作與唱奏,從做中學內化英語字彙量與聽說能力。
賴厝國小校本課程為「藝術與人文」。學校從低年級彈性課程音樂與生活課程美勞開始雙語的領域教學。同時並成立「賴厝藝文雙聲(雙語)道」教師社群做雙語教師間的共備與討論。配合下學期的「藝術季、親情月」融入音樂、美術雙語跨領域的教學並舉辦全校性一個月連續性的藝文活動。希望孩子可以在自然無壓快樂的藝文環境中融入雙語學習。
東光國小創建於民國90年8月1日,是位於臺中市北屯區的一所中型學校。學校創校之初的學校願景「健康身」、「快樂心」、「自然情」、「世界觀」,以幫助孩子圓夢─讓「健康有夢、快樂有夢、擁有開放且充分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並兼顧以「人文為本、科技為用、自然為依」為規準,創造「教學為先、學生第一、教師至上」之二十一世紀新校園。
多年來透過全校教職員的共同努力與經營,發展至今共有一至六年級共43班、幼兒園3個班,國小學生有1096人左右,並有教職員90餘人。配合本校學校願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思考邏輯的運算思維,不斷提升學生英文能力,期待與國際接軌。
(一)課程設計
1.師資安排:雙語教學首要聚焦在領域科目上,我們邀請本校英語能力較佳 的行政教師擔任主要授課教師。英語教師團隊將合作共同籌劃課程,共同討 論如何在領域教學中融入英語元素。
2.授課領域:彈性學習課程科丁教育課程:我們從學校成立之初即以雙語 方式進行授課。學生對於雙語授課已經有所熟悉,因此在課程指令上也更加 自如。生活音樂課程: 課程內容豐富有趣,教師以故事為主軸,融入歌曲活動,並加入雙語指令引導。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在歡樂的音樂課中更加願意使用英語。
(二)教學執行
1.執行進度:每週進行一次課程共備,透過分享來修正課堂中使用的英語句型。
2.課程深度: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課程內容,以確保學科學習效果最大化。
3.入班觀課:雙語教師團隊互相備課、觀摩、討論,相互鼓勵學習,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學習成效評量
1.學期末進行多元評量,包括學科領域知識的質性評估,例如作品發表等,以及英語聽說能力等的量化評估。
2.安排形成性評量、實作評量和學生互評,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3.通過校內活動的安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各班每週進行2節雙語教學,1節於健康課實施、1節於彈性學習校訂課程「藍帶、綠帶、Maker Fly」實施,結合生活情境,以 TPR 教學、直接教學法、溝通式教學進行英語學習,以引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熟悉英語課室用語、指令動作、建立概念、學習技能,並利用多媒體活化學習,建構孩子願意主動開口說英語之學習環境。
(一)課程設計
1.課程規劃:每學期研討可採行的雙語教學單元、教學方式及學習單。另邀請專家學者到校,以提供諮詢輔導、經驗分享為原則。
2.課程設計:由參與教師及英語共備教師選定主題設計課程並討論教學方法的適切性,產出雙語教學教案、學習單。並請英語共備教師協助檢視英語用法並搭配學生英語程度,加入學過或所學之單字、片語及文法。
(二)教學執行
1.雙語情境:營造使用英語之氛圍,讓學生習慣聽英文單字、簡單的句子,使學生能沉浸在雙語環境當中。
2.雙語教學內容:第一學期以課室英語使用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反覆用課室英語和學生進行對話,增加學生英語聽力和練習的機會,讓學生熟悉英語對話,達到沉浸式學習效果;第二學期增加各科專業名詞的簡單英語單字為目標。教師可以依據班級學生英語能力進行調整。教學過程中設計學習單提供學生練習機會,增加學生學習信心。
3.課程討論:由參與領域教師擔任主要教學者,英語文教師協助共備討論課程,可以依據學生英語程度進行適度調整。另邀請專家學者協助提供課程及教案諮詢輔導、及教學經驗分享。
(三)學習成效評量
1.學科知識:評量內容仍以領域學科能力指標為依據,規劃評量方式及內容。
2.雙語能力:採多元評量,以口說表達、分組報告、學習單等方式來進行。
創校126年的市定古蹟清水國小規劃三年級每班每週一節雙語音樂課和一節雙語融入校訂彈性學習課程;雙語教學係營造一個在其他領域教學中使用英語為溝通工具,讓學生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到最大效益;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進行共備過程,逐步建立雙語教學課程設計建立備觀議課的專業平臺與回饋機制,提升英語教師和領域教學學科教師專業知能與精進英語能力,協助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成效。
學校課程以鄉土、語文、藝術及國際教育為主軸,其中語文及國際教育育更為課程發展的亮點,本校申請國際姊妹校計畫,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培養全球化意識,同時提高英語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未來將以雙語學校為推動之重點,增強學生雙語溝通力,培育學生未來全球化的適應力。
採全年級6個班教學,每週2節雙語課程。二年級一節為彈性學習課程,於校訂課程「文化與表達」實施,另外一節規劃於生活課程中實施,結合校訂課程「文化與表達」發展學校校本課程,配合校本課程「圖像」,融入校本課程「主軸」,發展「雙語教學」課程,建構雙語課程「模組」。
建立雙語教學共備社群,凝聚領域教師對英語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之共識,透過雙語社群設計符合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素養導向教學之課程設計,規劃多元評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並據以改進教學。
透過公開觀議課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提供校內教師經驗分享,提高教師未來參與雙語教學意願。鼓勵教師參與雙語教師進修培訓,進而取得雙語教師專長註記。
營造校園雙語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之興趣,促使學生以英語為溝通工具,並具備地球公民之素養;以簡單趣味、生活化的沉浸式英語學習活動,結合多元評量設計,創造高峰經驗,縮短學生英語能力之落差。並結合校本課程,規劃雙語教學主題架構,以生活化的課室英語,將英語對話融入學生學習活動,增進學生英語聽說能力。
一.課程設計
(一)以學生學習經驗為出發,融入校本願景:人文、品德、健康、國際觀,建立課程模組。
(二)成立英語融入健體、自然科技領域課程小組,有效提升授課教師與共備教師課程規畫之知能。
(三)建立英語融入領域教學資料庫平台,提供校內有興趣教師做參考。
二.教學執行
(一)採全年級教學,融入健體、自然科技領域實施。二年級共3個班,每班每週1節雙語體育課。六年級共2個班,每班每週1節雙語資訊課及1節雙語健康課。
(二)健體領域教師及自然科技領域教師與英語教師分別利用週四下午共同不排課時間備課,再由具英語專長之健體領域教師及自然科技領域教師獨立授課。
(三)透過公開課(含觀課前、後會談)與心得回饋,讓英語融入領域教學的課程模式、教材教法更加完善,並逐年推展至更多學習領域。
(四)提供多元學習教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師生間互動,增進學習效果並降低學生雙語學習之焦慮。
三.學習成效評量
(一)包含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形成性評量採多元方式,包含口頭評量、實作評量、學習單、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以檢核學生之學習成效。
(二)總結性評量採質化量化並行,包還學科內容與語言表現,量化分數與質性回饋並重。
近年以來光復新村在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與勞工局推動「摘星青年、築夢臺中」計畫下,為學校文化帶來良好的轉變。我們運用這些利基,結合傳統光復新村文化與921地震教育園區的資源,做為特色學校理念與實踐的助力,透過課程深化、教程轉化、學程優化、工程活化與遊程樂化,設計出喜閱讀、游於藝、行良品與愛家鄉」四個課程主題,期盼學生能不畏面對未來的挑戰,營造特色學校再返榮耀。本次雙語計畫申請,期許復興藉由雙語教學特色的持續經營,營造英語使用的學習情境,讓英語發揮工具性之功能,培養學生「習慣聽、自然說」的英語溝通力,擴大英語教育之學習經驗,實踐喜閱讀、游於藝知本校願景,接軌政府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目標。
本校的雙語課程包含108課綱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與校本課程中的「綱好遇見你」。故雙語課程以此兩課程為主軸進行設計。在校本課程中強化雙語課程所需的基本句型及單字,在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設計單元主題活動,融入學校相關單字,並透過英語、領域教師、外師共備,使校本課程與健康體育課程能互相搭配,增益學生學習成效。
此外,雙語課程亦重視融入外在資源,故鼓勵班級導師進行教室的情境佈置及課室英語的使用,另外,在英語日的設計上,亦融入相關句型、單字,讓學生藉由此活動深化在雙語課程中的學習。
本校校訂彈性課程以「國際瞭望」為主軸,搭配充足外師資源,進行雙語教學;部定課程則自109學年度起雙語教學推動發展過健康與體育、自然科學,規劃於112學年度進行統整,並以中年級為主要對象,培養孩子地球公民的視野。
除正式課程外,亦營造英語文學習情境(雙語環境佈置、每月英語日、每日ICRT、主題書展…等),建構英語文教學資源網絡(教育部Cool English線上學習平台),以協助學生掌握自我學習英語文之能力。
1. 各班均有電子白板電腦教學設備,而預計申請實施雙語英語教學之高年級各班均已安裝智慧教室設備。
2. 引進國際志工:引進國際志工並設計課程教學融入各國文化。
3. 每學期配合節慶辦理全校性英語教學活動:萬聖節、聖誕節活動、、、
4. 參與112年度外籍英語教師申請計畫,與他校共聘外師,每週到校教學6節課。
5. 配合學前教育署於午餐時段播放ICRT News Lunchbox,讓學生輕鬆掌握國內外新聞時事。
6. 積極參與英語朗讀比賽、英語說故事比賽,且屢獲佳績。
7. 與逢甲學推廣教育處合作,於110學年度起開辦ESL Program教育課後班,每班招收低年級學生15~25名。
8. 開辦英語科學習扶助課程,加強扶助及弭平學生間的學習落差。
本校雙語教學申請初階第二年,結合本校二年級彈性學習課程,以及三年級藝術課程,並由完成本市雙語初階研習老師擔任任課教師。教師耕耘雙語教學多年,且能掌握領域重點,融入雙語課程,將雙語推展至實施的完整學年,且讓學生吸收。另外,任課老師亦能與班級導師密切聯繫,以隨時調整自己的任教內容。
1.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營造多元且生活化的雙語教育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口說能力。
2.藉由主題式且情境化的課程設計,增進學生日常的英語運用習慣,並將英語轉化為學習工具。
3.透過雙語教學,讓英語學習從生活用語擴充到學科概念,從認知、技能、情意到行動展現,多方面發展學生的英語能力。
直笛教學一直是本校特色課程,配合新課綱實施,本校特色課程亦加以升級轉化,成為本校校訂五軸課程之一的美藝文心課程,結合生活領域的音樂部分,從1至6年級皆為自編教材。自學生的生活經驗發展跨領域課程。整體課程設計以孩子的生活情境為主軸,教學活動以實踐核心素養為目標,雙語教學也將在現行課程架構與師資下,在課堂上逐漸增加常用的英語課室用語,再循序加入課程專用英語,從教學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專注力,運用所學與他人合作與唱奏,從做中學內化英語字彙量與聽說能力。
本校以一年級彈性學習課程(小小音樂家)與二年級生活課程(美勞)為主要辦理範圍,以英語為溝通工具,運用於教學上。藝術與人文為本校創校之校本課程,每年五月辦理「藝術季親情月」成果發表活動,展現學生在音樂、美勞及舞蹈等各方面的學習成果。未來雙語教學融入一年級校訂課程及二年級生活課程,將能展現更豐富多元的藝術本位課程內涵。本校英語課程除部定課程之外,配合108新課綱也規畫以「國際視野」為本校之校訂課程,規劃每週一節課發展英語課程。低年級目標為認識台灣並學習各國不同文化、中高年級則學習不同國家常用生活用語等,期許可以培養學生具備地球公民的視野。112學年度申請全時外籍英語教學助理,透過中師與外師協同教學,提升中師英語教學知能,並積極建置英語口說環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英語資源,提升本校英語教學品質。
東光國小創建於民國90年8月1日,是位於臺中市北屯區的一所中型學校。學校創校之初的學校願景「健康身」、「快樂心」、「自然情」、「世界觀」,以幫助孩子圓夢─讓「健康有夢、快樂有夢、擁有開放且充分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並兼顧以「人文為本、科技為用、自然為依」為規準,創造「教學為先、學生第一、教師至上」之二十一世紀新校園。
多年來透過全校教職員的共同努力與經營,發展至今共有一至六年級共41班、幼兒園3個班,國小學生有1024人左右,並有教職員90餘人。配合本校學校願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思考邏輯的運算思維,不斷提升學生英文能力,期待與國際接軌。
本校擁有的教學資源如下:
(一)、硬體資源:本校擁有2間英語專科教室及28間智慧教室,擁有8部平板車約256台平板,班班有電腦設備。
(二)、人力資源:本校合格英文教師有5位,另有完成臺中市雙語高階訓教師資格2位、,教師秉持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心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素養,利用課餘不斷精進教學。
1.營造學生校園雙語學習情境─建置校園雙語學習環境,本校有國際英語村-內有6個情境教學設置,更提升學生自然溝通機會。
2.增加學生課堂英語溝通機會─於各領域課堂中使用基礎的課室英語,加上音樂與體育課程專有之符合學生認知程度的用語,使學生易於理解,並能適切回應教師。
3.設計多元評量檢核學習成果─以多元方式評鑑學生學習成效,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形塑雙語學習氛圍,仍能達成有效教學目標。
五、實施方式
科技不分國界,本校雙語課程結合校本課程科丁教育,訓練學生邏輯思考能力的同時,結合雙語課程,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加國際化。
音樂陶冶人心,本校雙語課程結合生活音樂教育,讓孩子們在學語言中,沉浸在音樂的世界,個人素養就在潛移默化的生活中養成。
二年級各班每週進行2節雙語教學,1節於健康課實施、1節於彈性學習校訂課程「藍帶、綠帶、Maker Fly」實施,結合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在脈絡化的學習情境安排下,增進運用英語口說機會,沉浸在英語環境中提升其英語溝通能力。 以 TPR 教學、直接教學法、溝通式教學進行英語學習,以引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熟悉英語課室用語、指令動作、建立概念、學習技能,熟練操作性語詞(動作、操作性語言)並結合多媒體活化學習,建構孩子願意主動開口說英語之學習環境。
本校110學年度於七年級開始實施英語融入鄉土課程與科技領域,經過一學年的課程教學,學生能夠以英語為溝通媒介,並且習得鄉土課程與科技課程的重要知能。111年將擴大範圍實施七和八年級英語融入視覺藝術領域課程,讓學生能在課程中自然而然以英語學習學科知識的比例逐年增加。
本校也積極爭取110年國際教育課程,成立國際交流社團,和日本、印度、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家交流時,以英語作為交流語言,確立雙語課程實施模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一)課程發展
1.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設計與學生生活周遭有關的課程,導入108課綱的素養導向教學,解決生活問題。
2. 以英語為主要溝通工具,融入其他科目的教學模式,配合圖片及重複念讀來輔助學生的學習。
(二)教學實務
1. 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並拓展國際性的視野與思維。
2. 強調「有意義內容」的溝通與建構,配合CLIL教學法的4C概念,提供學生能夠「學用合一」的語言學習經驗,去除傳通英語課程「先學後用」的迷思概念。
3. 彰顯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精神,把英語文當作使用的工具,來獲取新的知識。
本校藉由藝文、科技領域老師以及英文老師跨域合作,發展適合本校學童之主題式雙語課程,讓學生在同一主題中進行學習與精熟,達到最佳學習成效。能透過生活情境的學習,強化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擺脫英語學習只是背誦單字、文法的枯燥歷程,進而自然開口說英語,並提升英語的溝通、會話能力,建立良好的英語基礎。
結合五年級校本彈性奠基數學課程及藝術與人文的美勞課程,讓我們中港的孩子,擁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課本外的英語互動,提升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及國際視野。
選擇三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及彈性學習課程融入雙語教學的原因,在於該領域課程較為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且該三年級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有實行雙語課程,對於雙語課程已非常熟悉,期許讓學生可以自然而然習慣將英語融入生活,使英語做為學習的工具,而非學習的科目,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熱情與成效。
藉由領域教師與英語教師協同合作,進行課程教材的編選、研究與發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加學生與世界接軌的機會,瞭解及接納多元文化,拓展學生之視野與胸襟,成為具有世界觀的現代國民。營造雙語學習環境,讓英語發揮工具性之功能,促使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溝通能力,讓學生能在不同的學習領域沉浸在英語的環境中。
1.逐年發展校內跨領域雙語主題特色課程,營造多語學習情境,讓英語學習自然地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2.引進外籍教師提供語言及文化刺激、促進教師專業素質提升,達成精進英語及非英語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目標及教學成效。
3.充實各領域相關雙語教材及讀本,推行英語文本閱讀,擴展英語學習廣度。
4.積極布置校園公共區域及教室,讓各班級成為全面推廣英語教學的情境教室。
5.申請雙語學校試辦計畫,重新型塑學校特色,利於學校識別。
植基校本「閱讀」及「健體」特色課程結合雙語教學,進行跨科整合,並適度融入其他學科領域,成為未來本校推動雙語教育主軸:
本校自99學年度起連續執行教育部補助「圖書教師計畫」,以落實閱讀教育生活化為目標,歷經多年努力,整合六年一貫全校閱讀課程、設置各學年專任圖書教師、排定全校每班閱讀課、級任教師國語教學著重課文本位之閱讀理解策略教學、課文本位之全校連貫式作文教學、圖書館推行校園閱讀活動曆(主題書展、圖書館電影院、館校合作:南屯區圖書館、國資圖黎明分館)、閱讀獎勵機制(閱讀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認證、線上認證、班級及個人每月排行榜、閱讀達人VIP下午茶、閱讀優班Pizza Party、閱讀樂透摸彩……),於101年榮獲全市閱讀績優學校殊榮,102年榮獲教育部閱讀磐石獎。
另外,本校長期發展足球及網球特色運動,並積極推展各項普及化運動項目,除編配多位體育專長師資,落實健體領域課程教學外,每年定期辦理普及化運動,例如:校內路跑比賽、跳繩競賽、樂樂足球賽、樂樂棒球賽,以及畢業班籃球賽等,並且發展足球與網球運動社團/校隊,希冀藉由多項體育運動培養學生健康身心,有效助攻校本「閱讀」特色課程之推展,培養學生健康學習力。
未來將以閱讀教育為支點,結合雙語教學並適度融入其他學科領域為架構,強化閱讀教
師、英語教師、體育及其他學科領域教師合作,開創校本「雙語閱讀」及「雙語體育」特色課程新風貌。
新興國小推動之英語教學計畫以3年級和2年級全年級實施,並以3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音樂藝術、2年級生活課程及彈性學習課程為主要辦理範圍。在課堂中以英語為溝通工具,運用於教學上。本計畫由校內2年級生活課程、3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之音樂藝術教師、彈性學習課程教師擔任本計畫之教學教師,加入英語教師、教務主任、教學組長建立教師教學共備組織,執行本計畫之課程研討會議。並藉由課前共備、進班協同教學與觀課、課後討論、專家分享研習等方式,凝聚學科領域教師對英語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之共識、協助學校教師提升辦理本計畫之教學專業知能。
配合英語協同老師,透過活動,讓學生在課程進行中自主梳理出大甲區域的特色,並配合教師設定的鷹架轉譯成英語關鍵字。
英語協同老師除了給予鷹架,更會透過學習單等教具,階段性的給予學生使用英語的舞台。
課程設計英語部分包括從聽到說,從讀到寫,異質性分組讓每個孩子在課程中都有階段性任務,並透過繪畫、拼貼、導覽與歌詞設計的表現方式,讓學生的多元智能有展現的機會。當學生能將所學所感表現出來,其素養自然來。
1.雙語教學共備增能:成立雙語教學共備學習社群,邀請本校英語科陳○遠教師擔任雙語教學指導教師,分享雙語教育相關課程教學、教材開發運用與策略,校內定期聚會,評估雙語教學方案,針對課程設計及流程提供建議。
2.落實共備觀議課:課程設計以八年級鄉土與國際課程、體育科、表演藝術科及社會科為主,由參與本計畫的老師預先擬定教學主題、教學週次、教學評量,每學期預計有兩個主題,課程設計以素養導向教學為主軸,於共同備課前預先擬定教學流程(教案),共備時間由英語科教師帶領,依據雙語教學模組,於教學流程中(教案)適時加入英語單字、片語、基本句型,產出雙語教學教案,共備社群成員於共備會議中進行試教,確保雙語教學品質。
3、PDCA循環,確保課程品質機制:透過計畫、執行、考核、再修正,滾動調整課程內容及設計,讓學生能以兩種語言學習學科內容,教師充分提供學生使用英語溝通之機會。
本校預計規劃雙語課程包含兩個領域【生活領域】與【校訂課程-閱讀教育】,由二年級生活領域老師和一位英文老師共同備課並研發適合本校學童之雙語課程,內容包含學科與語言內容、跨語言實踐的時機及方式、教師指導語、學生認知及文化認知能力等學習目標。我們將透過主題式的課程架構讓學生由中英文架構在同一主題中進行重複教學,以達到最佳學習成效。為配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本校的雙語課程著重在聽說能力的課程設計,透過教師群共同備課,同時參考坊間版本進行課程設計。各單元教學涵蓋有四大重點,即學科內容學習、目標語言應用與CLIL中所強調的4Cs (溝通、認知、內容和文化)。老師將不同領域教學內容的融入其中,針對每個主題單元規劃主要句型和字彙,並設計活動並提供相關的活動練習,讓學習者針對該單元中的學習主題做遊戲、實作、 觀察或發表等,以符合 CLIL 之教學原則與目標。
(一)發展十二年國教課綱素養導向學科及雙語學習成效評量。
(二)辦理並分析學科知識呈現學生表現和學習成果(音樂課程結合聽唱律動與節奏樂器表演、實作討論發表)。
(三)辦理學生學習英語教室用語和學科專業英語成效之檢測(含聽力和字彙能力檢測)以作為後續雙語教學
之省思與修訂參考,設計更符合學生為學習中心之評量方式
(四)每堂課教學評量設計節涵蓋形成性與總結性學習評量。
(五)結合運用十二年國課綱國民中小學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理念於雙語教學課程教學評量。
(六)雙語教學團隊每周二下午為共備時間(兩位音樂教師主教,兩位英語教師和四位音樂教師共備)。
本校目前規劃雙語課程涵蓋兩個領域(資訊與音樂),由兩位資訊老師及一位音樂老師與兩位英語老師共同備課並研發適合本校學童之雙語課程。而參與本計畫的老師跟其他兩位英語老師及一位音樂教師早已成立教師專業社群─Art and English Club已多年,積極參與各項英語對外比賽。故在規劃跨領統整式課程,以英語授課或由英語與相關領域教師進行共備與協同教學方面,彼此都有一定的默契。在加上學校已實施多年的單字週考、單字王比賽、聽力測驗等活動,也利用社團活動及晨光時間,邀請外籍教師進入五、六年級班級進行教學,再藉由資訊的課程,教導學生善用網路上的資源,讓學生有多元的學習機會,在教室情境中營造多語言、多元文化的氛圍,相信更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及興趣。
本校雙語課程設計符合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素養導向教學,結合校訂課程「國際視野」發展學校校本課程,規劃多元評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提供英語學習友善環境以提升英語學習興趣,並將雙語課程納入學校課程評鑑,確保及持續改進學校課程發展、教學創新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英語師資充足:本校目前英語合格師資含校長共4位,且已組織教師共備學習社群,持續研發英語教學方案。
引進外師資源:自108學年度起爭取臺中市教育局共聘外師,結合「國際新視野」校訂彈性課程實施。
落實英語基本能力:每學期舉辦喀哩英檢,設計喀哩版英語單字手冊,並融入課室英語,提升學生英語基本能力,打造雙語課室環境
建置英語智慧學習教室:本校設置專用英語教室,並配合教育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及本校自籌經費設置英語智慧學習教室,提升學習成效。
國際教育英語日:配合外師與彈性課程國際新視野,打造國際教育,讓學生更有國際觀
選擇低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及彈性學習課程融入雙語教學的原因,在於該領域課程較為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期盼讓學生自然而然習慣將英語融入生活,使英語做為學習的工具,而非學習的科目,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熱情與成效。
特色課程規畫「國際新視野」從一、二年級就讓中籍英師帶學生進入活潑好玩的生活美語,讓初次接觸英語的學童能從玩、唱、說提升學習英語的樂趣與動機。三到六年級則依照教育部頒定的基本能力指標進行英語課程學習,搭配外籍教師Greg進行協同教學,期待建立沉浸式(Immersion)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學童能有更多身處異邦的感受,融入英語學習環境。
為讓學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生活英語,教務處辦理英語圖書館、低年級由外師Greg說英語繪本故事、3~6年級學生朝會上練習英語每周一句、由英語表現優異的學童進行英語日話劇表演、自願性英語社團等活動。
雙語教學將導入資訊任我行,規劃英語主題教學融入藉由有趣的資訊課程,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動力。
本計畫將於3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2年級生活課程及彈性學習課程執行,透過雙語教學促進生活中英語使用的機會。課程進行過程中,充分提供學生使用英語溝通之機會,但不強制要求學生全程使用英語。本計畫由校內2年級生活課程與彈性學習課程教師、3年級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英語教師擔任本計畫之教學教師,加入教務主任、教學組長建立教師教學共備組織,執行本計畫之課程研討會議。並藉由課前共備、進班協同教學與觀課、課後討論、專家分享研習等方式,凝聚學科領域教師對英語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之共識、協助學校教師提升辦理本計畫之教學專業知能。
(1.1)採以學科整合的教學取向
在雙語課程上,本校採以 CLIL 的課程規劃(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教學上考量兩個主要面向,一個是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以下簡稱 TL),另一個則是學科內容(SubjectContent,以下簡稱 SC)。國安國小雙語教學之 TL 為英語;另 SC 在一年級部分,涵蓋有生活課程「音樂科」等。國安國小將 CLIL 運用在語言教學法上的主要目的分別為:連結學習者既有的學習知識與經驗;提供學生英語學習語料;延伸語言學習至生活課程音樂科領域。
(1.2) 進行主題式的課程統整
透過主題式的課程,能讓孩子獲得較為深入與完整的知識概念。在雙語課上,我們以主題統整為規劃,使中英文架構在同一主題進行重複教學,以期達到最大之學習成效。以生活課程音樂科為例,進行theme-based中英文課程設計,期在同一主題架構下,進行重複教學,易於學生瞭解與學習遷移;同時,透過脈絡化學習情境的提供,以連結學科知識內容強化學科能力。
(1.3) 著重聽說能力的課程設計
國安國小在一年級所實施生活課程音樂科雙語教學上,即每學期節數中有1/2節數結合英語進行教學。110學年度,每週進行1節音樂科雙語教學、1節彈性學習課程之「國際新視野」(融合國際教育、生活課程、健體領域之雙語主題式課程)。在學生英語能力之建立上,著重聽、說等語言學習,以及國際文化視野的涵育上。
創校124年的市定古蹟清水國小規劃二年級每班每週一節雙語國際教育課,一節雙語生活課,雙語教學係營造一個在其他領域教學中使用英語為溝通工具,讓學生用英語學習其他學科到最大效益;透過跨領域教師社群進行共備過程,依據12年國教總綱校訂課程,逐步建立雙語教學課程設計建立備觀議課的專業平臺與回饋機制,提升英語教師和領域教學學科教師專業知能與精進英語能力,協助學生達到最佳學習成效。
本校自107學年度以來,連續3年擔任12年課綱前導核心學校,因此在創新課程與教學上,一直走在課程改革的最前端,教師均具備完整的12年國教課綱專業養成培訓,在課程共備設計、教材研發、多元評量及社群經營上已發展出很好的基礎。另外在105一107學年度試辦精緻化英語教學實 計畫,透過學生能力分組編訂教材內容與採用多元教學策略,實施成效備受肯定,創新的校園文化及教師自發性的課程研發,是本校最重要的軟實力。
在硬體設施上,本校設有一間符合英檢標準的語言教室,可以提供學生聽說能力的訓且班級教室及專科教室均已完成智慧教室建置。另外本校目前有4 位英語巡迴教師及3位符合英語教學資格教師,在實施雙語教學上,不管硬體設施或師資,都已完成充分的準備。
本校創建於49年「八七水災」僑胞捐款,重建於「九二一大地震」,位於臺中市霧峰區,屬於鄉鎮小學,目前16班學生人數345人。學校以「智慧、溫馨、愛地球」為願景,發展教師優質教學與學生全人教育。
本校創設於民國58年,同年8月正式定名為臺中市西區中正國民小學,歷經陳東海、張清派、陳泉坤、林進丁、黃安全、劉智云、陳進福等七位校長精心規劃籌建和發展;在現任楊敏芸校長卓越領導以及全體教職員工同心協力之下,至今校舍建築宏偉,巍峨校園環境優美,校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