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學校及申請計畫階等查詢
1.三四年級全體學生參與,教材循序漸進,讓學生擁有安全感。
2.領域教師與英語教師一同共備,專業精進。
3.逐步完成三年級數學、四年級自然科學、四年級電腦雙語教材。
以英語融入數學的教學方式,輔以自製雙語數學手冊的課室英語和學科英語,落實於正課。
學校為北屯區之熱門學校,辦學績效良好,學習活動豐富有趣,深受家長之肯定,近年招生均處於爆滿狀態。113學年度將進行與外師協同教學,將結合現有課程推展雙語教學,語言的學習加上情境的營造將能加成出更顯著的成果,運用融入課程的雙語教學,增強雙語環境的建置。
本校有合格英語教師1位,負責四年級每班每週一節英語課及一節彈性課程-愛上國際;另有英語代理教師1位,負責低年級每班每週一節彈性課程-愛上國際,三年級每班每週一節英語課及一節彈性課程-愛上國際,高年級每班每週二節英語課。配置 1 間英語專科教室,級任與科任教室皆班班具備觸控式大電視之智慧影音系統,實能增益雙語教學計劃之實施。
本校提升學生英語聽力、口說、繪本閱讀等能力,頗受老師、家長、學生認同。近年訓練學生參與臺中市英語說故事、朗讀、讀者劇場、英語歌謠等競賽,榮獲不少佳績。
綜合本校英語教學發展條件,規劃四年級於數學領域實施雙語教學,讓學生沉浸在英語的學習情境中,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期冀透過跨領域共備社群,逐步建立課程設計與校定課程計畫,藉由共備社群建立備、觀、議課教學流程,漸進擴及全校的英語融入領域課程,在系統性及長期性的雙語計畫推動下,培養本校學生具備二十一世紀公民之各項競爭力。
1.雙語數學,以正課融入雙語,教學內容紮實。
2.教學活潑,重視態度和情境,確保學習效果。
結合五年級校本彈性奠基數學課程及藝術與人文的美勞課程,讓我們中港的孩子,擁有更多機會接觸英語課本外的英語互動,提升孩子的英語學習興趣及國際視野。
結合外師資源,提供學生語言及文化刺激,以英語融入學習學科知識,並積極推動於活動中融入雙語教育之元素,以豐富學生學習之廣度,營造全英語學習情境,提升學生口語表達及聽辨能力,嘗試自然的對話方式,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提升英語能力。
(一)課程設計
1. 成立課程規劃小組。
2. 籌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二)教學執行
1.邀請專家學者到校指導,提升教師課程設計專業知能與創新觀念。
2.舉辦閱讀理解工作坊,促進教師對話與分享。
(三)學習成效評量
1. 將英文融於數學課程,讓學生喜歡英文、熟悉英文。
2.課堂上,教師提問問題,鼓勵學生用已經學過的英語句型發表,口頭鼓勵或個人小組加分。並於作品完成後,鼓勵學生發表對自己或他人作品的評鑑。
3. 教師協同教學,每週一次共同討論上課狀況與課程內容,並於每月一次與專家輔導人員研討、進行修正,以達更完善的教學。
(一) 學校現況 - 內在優勢
1.學生品性敦厚,可塑性高:位處偏鄉地區,學生家庭背景單純,可塑性及配合度高。
2.學校規模小,班級經營能量佳:班級數少,各班學生數亦少,引進外師進行課程較
易掌控。
3.家長仰賴學校教育,配合度佳:普遍社經地位較低,給予孩子補習機會不多,學校
願意積極爭取各項免費外師班級教學,家長熱切期待,願意支持及配合。
4.學生對外來文化刺激敏感度強:就讀學區接觸外國人(師)機會不大,外師授課必大
大提升學習動機。
5.教師社群核心成員對專案計畫認同高:連續兩年申辦ICL國際學伴及德國文化探索
之旅,學生已深深感受學好英語之必要性。
(二) 學校現況 - 內在劣勢
1. 社經條件低於平均狀況:屬教育局列管「偏遠學校」,一般家庭社經地位偏低,中低收入戶、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新移民等弱勢孩子占總數近半,家長能提供子女英語資源與刺激相對不足。
2. 外來刺激不足,情境氛圍不利學習:孩子放棄英語學習時,家長未能及時給予鼓勵
或實質幫助,已連續三年會考未能達標,為減C計畫受輔學校。
3. 受限規模結構,教師與行政人力嚴重不足:學校礙於班級數,英語師資僅三位,且
均兼有行政及導師之職,在課程豐富性提升及規劃上常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