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學校及申請計畫階等查詢
(一)課程發展
1. 落實參與學校教師之雙語教學能力,培訓中小學雙語授課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在英語領域聽、說、讀的能力,以深化雙語教育,實踐雙語教學之政策。
2.強化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發展多元及適應差異的課程。
(二)教學實務
1.提升參與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採行共同備課模式,共同編輯雙語學科教材,減輕教師備課壓力。
本校主要規劃採「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授課內容主要著重在生活經驗與校園經驗結合,增加聽力跟口說練習機會,強化生活經驗連結度高的課程,並且融入本校彈性課程內容,進而發展學校特色。
在沒有壓力的課堂,和老師進行輕鬆對話。老師將日常生活用到的簡單會話融入於一般領域課程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習慣英語會話環境。
進行教師共備,讓校內教師了解雙語教學為現在的教育趨勢,利用學科圖片及範例為導向,小班精緻化教學並將雙語自然融入課程中。
透過主題式的課程,能讓孩子獲得較為深入與完整的知識概念,在雙語課上,我們以主題統整為規劃,使中英文架構在同一主題進行重複教學,以期達到最大之學習成效。以綜合課為例,進行theme-based英文課程設計,期望在同一主題架構下,進行重複教學,易於學生瞭解與學習遷移;同時,透過脈絡化學習情境的提供,以連結學科知識內容強化學科能力。
1.自主增加專業知能,成立校內雙語教育社群,進而與內埔國小合作建立跨校社群,讓教師能互相進行課程交流、備課及觀議課事宜,以共同提升校內教師之專業力。
2.經由教學實務及結合學校英語日(廣播、ICRT、情境佈置等),期能營造沉浸式的雙語教學環境,達到預期目標。
1.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設計與學生生活周遭有關的課程,導入108課綱的素養導向教學,解決生活問題。
2. 以英語為主要溝通工具,融入其他科目的教學模式,配合圖片及重複念讀來輔助學生的學習。
一、課堂中,老師能依學生程度進行中文及英語的雙語教學,以厚植學生英語力之目標。
二、營造雙語教學環境,形塑潛移默化之情境,學生能自然而然說英語並運用於生活中。
三、結合科技資訊動手做,將雙語教學成果,透過資訊科技媒材傳播行銷本校特色課程。
四、有效擴大雙語學習範疇延伸至社區,透過活動的辦理,提供學生雙語學習生活化及成就展演的舞台。
透過主題式的課程,能讓孩子獲得較為深入與完整的知識概念,在雙語課上,我們以主題統整為規劃,使中英文架構在同一主題進行重複教學,以期達到最大之學習成效。以綜合課為例,進行theme-based英文課程設計,期望在同一主題架構下,進行重複教學,易於學生瞭解與學習遷移;同時,透過脈絡化學習情境的提供,以連結學科知識內容強化學科能力。
本校於105~107學年度申請辦理教育部「學校本位之英語教學創新方案」,透過規畫創意教學活動,精進學生英語能力;創造學習的機會,讓學習無所不在;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習產生意義,善用社會資源增強學童生活美語之體驗,期使英語成為學生能說敢用的社交語言。以「生活美語」為本校英語教學發展特色,透過晨讀、英語週、旭光store等多元活動,強化教材結構、2D英語環境、搭建實作平台,營造友善英語溝通環境,強化學校與社區文化結合,建立學校本位特色活動。
本校各班級教室均配備智慧型網路觸控電視,俾利教師進行數位化雙語教學;另配合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30 雙語政策─提升國中小師生口說英語展能樂學計畫」,辦理系列英語展能樂學活動—購置英語相關圖書及教學有聲媒材等,讓英語口說結合圖書教學活動;在每個月第三週的星期三辦理「英語日活動」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並透過活動來提升學生聽、說英語之比例;利用午餐時間收聽ICRT,透過線上隨選收聽服務、廣播節目線上互動以拓展其學習廣度;規劃「課餘10分鐘說英語」,提供學生以英語進行對話溝通之機會;並辦理英語闖關等「全年級全班性英語競賽活動」,提供全年級每位學生均有參與英語活動之機會。
在吳瓊華議員大力促進下,本校與烏日國中及烏日國小訂定學區內的英語策略聯盟,讓臺中市烏日區率先推動中小學英語策略聯盟,共聘優秀外師入班教學,期待課堂教學能應用英語為重要輔助工具,提供學生多樣性雙語教育體驗課程,培養核心素養及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另已組織英語教學團隊,持續申辦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過共備共學共好,以精進課堂教學能力,並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目標,可望成為雙語教學之有力後盾。在整合領域教學研究會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及行政全力支援下,協同中外師提升英語適性化教學,期凝聚學科領域教師對英語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之共識,提升參與教師之教學專業知能,並善用校內數位化設備來建立及提升學生基本說聽英語能力,同時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素養及能學會尊重與欣賞不同的文化,讓學習英語不再只是課堂上的語言,進而能夠從英語中學習各領域知識,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英語文的能力與習慣,培養未來的個人競爭力。
本校之科技載具以及網路均已建置完成,透過數位學習並搭配ELTA教師協同教學。
1. 經由教師共備,發展雙語課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2. 營造雙語學習情境,將英語融入生活中,提升英語學習能力與興趣。
3. 結合各項課程,辦理多元活動,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廣度與深度。
4. 依據學習評量結果,檢核修正教學設計。
2030年雙語政策離我們越來越近,和平區雖位於文化不利地理位置,但希冀憑著目前雙語教育的推動,為讓處於偏鄉的白冷孩子,能獲得雙語資源,在進行國際交流十,能夠以更流利的英語跟外國學生對話,白冷國小老師動起來參與本市雙語教師計畫,期許透過雙語的環境建置,讓孩子習慣除了本土語、國語外還可以用英語來進行溝通與學習,讓學習效益倍增。以下為本校雙語教學簡介:
1.營造雙語教學環境,創造友善的雙語課程氛圍。
2.加強學校教師雙語教學能力,邁向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的願景。
3.在課程中融入英語,透過活潑有趣的課程,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提升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動機。
4.以112學年度領域授課教師,課堂實施雙語教學,並邀請其他老師觀摩學習,為113學年度參與教師做準備。
5.增加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藉由英語融入綜合活動領域及社會領域課程,逐步邁向雙語教學目標。
6.於課堂上營造英語學習環境自然學習英語,提升英語能力。
7.編修白冷國小課室常用英文教學手冊供校內教師參考使用,並進行各領域專業用語的滾動式修正。
8.提供多元的英語學習環境,落實英語生活化、生活英語化,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一)課程發展
(1)建立家政課程雙語教學模式:兼備講述性與活動性課程,以家政科為領頭,建立其雙語教學模式應用於綜合領域輔導科與童軍科,逐步擴增至其他領域。
(2)編製雙語教學課程指引:從課程中逐步建立本校之雙語教學課程指引,提供校內教師指引,用於課程中進行雙語課程實踐與規劃。
(3)課程反思與回饋:於每週備課議課時間進行課程規劃反思,並由學生回饋中改善課程,用以符合本校學生樣態。
(二)教學實務
(1)依據各班英語程度調整課堂中英與使用比例,讓學生在雙語課程中語言與學科內容學習並具。
(2)主題教室規劃,營造英語學習情境,提升學生對語言與文化之覺知。
(3)提升跨域備課觀課議課教學觀摩,從跨域社群之建立,增加跨域學習與成長,增進教師多元教學力與教學活動之精進。
(三)學生學習效益(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科表現、英語文口說或聽力能力等)
(1)多元課程中提升學生家政科學習興趣,並促進學生國際觀之建立。
(2)提升學生英語溝通意願,為後疫情時代國際交流預備。
(3)增加學生英語口說自信,從學科英語到溝通英語,期能培養校園英語導覽大使。
(4)翻轉英語學科印象,建立英語做為國際通用語之概念,提升學生英語口說與聽力。
1.從各領域部分教師率先實施,以單元或主題課程進行初階雙語教學,藉由課程中實際落實雙語教學,逐步讓更多領域教師願意主動參加雙語教學課程。
2.建立校內跨領域共備社群,分享教師教學經驗及教學計畫,彼此提供教學建議,活化教學課程、精進教學品質。
3.透過各領域實際雙語教學課程,增加學生使用英語文機會,營造雙語學習環境。
111學年度我們從視覺藝術以及童軍課程中做起,用動手做的課程誘發學生興趣,進而將英語融入的生活中使用
在前任洪校長帶領下,本校以「雙E教育」為發展藍本,行政團隊全力爭取各項資源,班班建置智慧電視黑板、生生手持平板行動學習,教師與學生一起E化翻轉學習。另一個E,是積極推動校內各類英語活動,如:英語廣播節目、外籍大學志工、英語檢定課程等,希望在神圳打造出外語學習的金字招牌。現任的劉校長更承襲這份宏願,除了在校內建置外文圖書館,以加深、加廣又活潑的豐富課外教材,厚植每位學生的英語能力,更實現了七、八年級的外師課程!以每週固定節數,在充滿學習氣氛的外語教室內,以分組合作的教學策略、行動載具的學習媒介,降低學生對英文的疏離與陌生,讓學習英文的形式更生活、更多元。
依據本校學生能力及相關資源、活動,與生活結合,設計課程及教學方案, 厚實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基本能力,並使其習慣使用雙語學習及思考。
近年來因台灣與國際間的經濟交流頻繁,教育部從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啟動到2030雙語國家政策,使得雙語教育蓬勃發展,台中市烏日區內有高鐵台鐵捷運三鐵共構,使得烏日區是台中市對外交通的重要窗口,可見烏日區確實有地理上的雙語教育的需求。
值此之時,位居台中市烏日區的本校對推動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已刻不容緩,於是本校先促使烏日區的烏日國中、烏日國小、旭光國小形成學區內的英語策略聯盟,讓台中市烏日區率先推動中小學英語策略聯盟,然後再漸進的推動跨領域的雙語教學,最終期待使各領域教學都能應用英語為重要輔助工具,並培養學生使用英語的日常素養。
本校各學生班級教室均配備智慧型網路觸控電視,均有利教師方便透過網路進行雙語教學,且教室均有設置冷氣,方便學生在安靜環境中學習雙語,又有各領域專科教室、視聽教室、圖書館等硬體設施,可建立雙語學習的情境環境,甚至本校的彈性課程均有社團活動與國際西方文化課程可供雙語課程設計,並可先利用綜合領域課程率先實施雙語教學,從教室英語到生活英語,逐漸提升到其他領域的專業雙語教學。
此舉符應台中市教育局推動雙語教育使學生達到英語聽說的目標,即透過生活情境化教學和跨領域雙語教學,協同中外師提升英語適性化教學,利用校內數位化網路設備來建立學生基本說聽英語能力,同時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素養及能學會尊重與欣賞不同的文化,讓學習英語不再只是課堂上的語言,進而能夠從英語中學習各領域知識,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英語文的能力與習慣,培養未來的個人競爭力。
配合低中高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本校的雙語課程著重在聽說能力的課程設計,透過教師群共同備課,同時參考坊間版本進行課程設計。各單元教學涵蓋有四大重點,即學科內容學習、目標語言應用與CLIL中所強調的4Cs (溝通、認知、內容和文化)。老師將不同領域教學內容的融入其中,針對每個主題單元規劃主要句型和字彙,並設計活動並提供相關的活動練習,讓學習者針對該單元中的學習主題做遊戲、實作、 觀察或發表等,以符合 CLIL 之教學原則與目標。
110學年度第二年申請雙語教學計畫,對象為六年級學生,採用CLIL 教學模式融入綜合活動課程,希望透過英語融入領域學習及生活情境中,營造英語的學習環境,提供學生更多元學習的氛圍,逐步提升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能力。
1.自104學年度迄今,長期與中興大學外籍交換學生合作互動,讓學生可以有機會與外籍師資互動,增進英語口說能力。
2.崇倫106-108學年度榮獲臺中市108學年度國際學校獎認證,學校過往表現曾獲中級認證1次,基礎認證2次,希冀持續精進。
3.自105學年度起,連年辦理海外國際交流活動,與澳洲、新加玻、馬來西亞國際學校定期互動,辦理視訊交流活動,希望未來能更進一步將課程活動紮根深化,提升國際教育活動之普及性。
鎮平國小位於臺中市南屯區,民國51年奉准成立迄今已有57年,學區屬於舊農村社會轉型。面對現今的教育環境變遷,期待學生能有帶得走的能力,以健康、智慧、感恩、創新為願景,培養學生具備國際、健康、品德、應變的能力,依108課綱「素養導向」的精神,以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力和興趣為教育的本質,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重視適性化教學,引領學生培養自己的專長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