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
課程名稱(Course): 形形色色的生物
單元名稱(Unit):認識古代的生物
教學設計理念(Rationale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1.從課室英語入門讓學生熟悉雙語教學的模式,並連結七年級階段英語相
關句型來學習生物演化的課程,增進學生英語聽說的能力。
2.設計雙語學習單(加註相關英語單字及句型),並透過 ipad 平板進行數位
學習。
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對昆蟲的了解,實有必要讓學生接觸牠們,並對昆蟲的身體各部位構造及功能詳加觀察與了解。藉由學生在校園尋找可能是昆蟲的小動物,進而配合課本圖片了解世界上種類最多的昆蟲,在外觀上有哪些具體的細部特徵。
搭配三上自然第二單元──生活中的力,操作組裝積木的橡皮筋車,除了領略學科概念「彈力(Elastic Force)」,並發現施力改變橡皮筋的形狀,放開來後橡皮筋恢復原狀,能量轉換,由此產生車子的動力。另,也為促進學習遷移,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彈力轉成動力的例子,讓學生做中學、學中思、思中玩。
生活中不時可見到有關於基因轉殖技術的新聞報導,或是可吃到基因改造生物(GMO)所製成的基因改造食品(GMF)。究竟基因轉殖技術是什麼呢?為什麼要有基因改造生物呢?基因改造生物有哪些應用又有哪些隱憂呢?筆者希望透過本課程帶領同學一起來認識。
112-1臺中市雙語教案設計(新高-三年級 空氣和水).pdf
空氣能讓地球萬物生存,雖然靜靜地包圍在地球的周遭,但它的靜止與流動卻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與應用。本活動讓學生能使用相對性的概念思考風的成因,並由物品的移動判斷空氣流動的方向,學習指向工具的用法後將其應用在真實情境中。
學生已由之前的課程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和層次,也具備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依存的基本概念,本課程是讓學生能學會環境汙染的類型與對生物的危害。
天氣變化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出門前,先了解當天的天氣概況,是很多人的習慣。在中年級的教材中,學生從觀測氣溫、雲量、風向、風力、雨量,了解一週的天氣變化。
本單元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大氣中不一樣水的形態-雲、霧、雨、露、霜、雪的差別。以操作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認知水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進而了解大自然中水循環的過程,最後透過學習單的習寫完成本單元完整知識概念的汲取。
引導學生察覺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自然現象,喚起學生上學期在「光有什麼特性」單元中,習得的光源照射不透明物體會在物體另一側產生影子的舊經驗,再透過實驗發現當光源位置移動,影子也會在相對位置移動。因為太陽不適合以肉眼直視觀察,所以學生可以設計實驗,藉由觀察物體的影子方位,來反推太陽的方位,並且發現光源位置不同時,影子的長短也有所不同。
以雙語教授小學生使用 Krita 軟體進行人像繪圖的基礎技巧。透過這個單元,學生將學習使用 Krita 的工具和功能以及相關雙語詞彙,並掌握繪製人像的基本步驟和技巧,以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藝術表現能力,並學會用雙語(中、英文)介紹作品。
學生透過種菜過程觀察並發現問題、推測原因,著手設計實驗,了解種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原因。
採用自主學習四學模式進行雙語教學,學生利用雙語進行討論並完成小組分享報告
1.連結學生七年級階段英語相關句型來學習植物如何製造養分的課程,並
透過葉的基本構造說明及操作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以提升英語實用性的
策略來強化學習英語的動機。
2.從基礎的課室英語讓學生熟悉雙語教學的模式,並結合生物的課程內容
增進學生英語聽說的能力。
3.設計雙語學習單(加註相關英語單字及句型),並透過ipad 平板操作3D 動
畫程式及實驗課程,讓學生能用英語進行互動溝通並簡要提出結論以驗證
所學。
4.學生藉由英語問答的形式,搭配雙語圖卡及3D 動畫來瞭解葉的構造,
並透過故事的情境進一步學習光合作用化學反應的內容。最後,輔以實驗
來驗證植物能透過光合作用來製造所需的養分。
5.檢核學生課室英語的聽說能力,並能以對應七年級的英語程度來進行課
程內容互動溝通。
生活中許多器具都會運用磁鐵來為我們做事,磁鐵更是學生們喜歡的神奇玩具。本單元將透過學習活動的安排,引導學生了解「磁力有強弱」、「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等基本科學概念。
想像一下你的生活中沒有水。口渴的時候,沒有廚房水龍頭可以灌滿水杯,也沒有蓮蓬頭或浴缸可以洗淨身體。想像一下你不能去上學,必須花一整天時間走好幾英里的路只為了去打水,甚至不知道你打的水是不是乾淨。《Water princess》這本書是根據喬琪的童年故事寫成,她希望水能夠離她和村民近一些。 喬琪和「萊恩的水井」都在致力改變這樣的困境,將獲得生命泉源的基本權利還給布吉納法索和其他地方的人民。2015年,聯合國宣布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 目標6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我們希望這個故事能讓大家好好認識非洲的地形和水文,並且關注這個持續不斷的危機,讓孩子知道可以努力的方向。萬聖節在每年的10月31日晚慶祝,按照當地的習俗,當晚小孩會穿上魔鬼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隨著世俗化、娛樂化,一些地方的萬聖節活動已不再著重於神秘和恐怖氛圍,而以搞怪和變裝表演為主,今年藉由萬聖節課程,讓孩子更進一步認識國內外主要節慶習俗及風土民情。
本教案設計在學習完水溶液的溶解、運用石蕊試紙、紫色高麗菜汁的酸鹼定義與檢驗方式後,再規畫成真實性評量的統整教學,目的在呈現學生是否具備實際生活中問題解決的能力。不同於傳統式的講述,希望藉由學生進行PODE探究模式,藉由提問來引導小組設計實驗,預測、觀察各種水溶液其酸鹼性為何及是否可以導電。進而將水溶液的性質運用於生活情境中。
臺中市太平區新高國民小學 四年級自然科學領域 光的世界
1.Understand the secret timing and the way how insulin, glucagon and
epinephrine all to regulate blood sugar.
2.Plan the three meals a day.
本教案設計在學習氧化作用中的燃燒和生鏽、實驗設計和變因操弄後,再規畫成真實性評量的統整教學,目的在呈現學生是否具備實際生活中問題解決的能力。不同於傳統式的講述,藉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從提問來引導小組設計實驗,預測、觀察燃燒的要素及造成生鏽的原因。進而將燃燒和生鏽運用於生活情境中。
認識水溶液,分辨不同的水溶液,可透過聞味道、看顏色、看成分、用石蕊試紙檢測等。
認識石蕊試紙的使用方式,並知道如何判斷水溶液的酸鹼性。
了解天氣對生活的影響
透過操作與觀察實驗,知道和天氣相關有氣溫、雨量、風向、風力等。
透過氣象預報,可以查詢並得知過去及未來的天氣預測訊息。
能依需求和目的,活用不同類型的天氣預報。
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氣特徵及變化。
天氣變化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平時可以透過天氣預報得知國內外的天氣資訊,而天氣預報中的天氣圖、符號的意義、專有名詞是判讀天氣預報的基本常識。因此本課程的設計以康軒版的自然六上第一單元「天氣的變化」為主,運用中央氣象局資料與天氣現象英語影片作為課本內容的延伸教材。進而將水循環與天氣的變化運用於生活情境中。